学校微博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福州三山培训学校 > 学  苑 > 家长沙龙 >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张文质讲座记录(下)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张文质讲座记录(下)

2019-07-09 14:44                            未知点击:



讲座继续进行着,张文质老师强调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他说美国硅谷的华人孩子的特点:皮肤黝黑,性格开朗,牙齿洁白,眼睛明亮的孩子,他们浑身有劲张老师说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们也是这样,他们一天有近三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近视率也下降了很多。他认为近视不仅是跟读书有关,跟运动缺少也有关系。他说我们的教育太重视脖子以上的教育,忽视了身体。

 

张老师说到正在举行的女足世界杯,中国球员在身体的对抗上处于下风,不仅仅是身体原因,也是整个文化的问题。前几天我也在微信上和朋友交流过中国足球落后的问题,他说是球员缺少拼命的精神,我说现在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踢足球,社区的足球场地也非常少,要振兴足球谈何容易?

 

张老师强调了运动的作用,像清华附小最重视的两门课就是体育和阅读,前者促进大脑健康,更阳光开朗,更有团队精神。比如游泳是必修的,“学会游泳对水越有敬畏之心。”他说很多家长给孩子暑假的规划就是补课,而不是参加集体户外的体育运动,他不支持这样的做法。

01

暑期应该做这三件事

一.睡够

二.户外体育运动

三.旅游

 

张老师认为足够的睡眠能保证身体尤其是大脑的发展。“睡眠不足,越读越笨。”抑郁跟睡眠不足也有关;多参加户外体育运动,要流汗;带孩子去旅游,“和孩子同游同行同伴,有利于亲子亲密关系的建立,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这三年来的假期,我们带孩子去惠州、广州、深圳等地玩,一有几天的假期就计划外出旅行。毕竟我们生活在汕尾这座小城市,又没有博物馆、大型体育馆和科技馆,更有必要出去大城市见识一下,增长孩子知识,开拓视野。

02

孩子受到1次批评,需要21次鼓励才能弥补。

张老师引用了英国人的研究,他说人的天性都是喜爱鼓励、喜爱赞赏、喜爱肯定。反观我们不少家庭,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褒扬,那些冷嘲热讽的话却可以脱口而出,或许是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吧。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养成孩子自卑、刻薄的心理。

 

张老师对在座的父母提出忠告,“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去轻蔑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的不足,由于这种不足、落后或某些方面的局限,就去伤害他。其实这样的伤害往往一生都难以忘怀,越是父母的伤害越具有持久的印象。”这些话发人深省。

 

不少父母就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就应该任骂任打,往往导致父子反目,母女成仇。而这种对孩子伤害的影响力普遍被我们成年人或者父母低估了。作为父母的,是应该想想,我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吗?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溺爱,

其实只有一些错误的爱才是危险的。

健康的爱和鼓励,只要真诚,

都是有价值的。

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跟孩子的相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亲子关系里面,我们需要对孩子有亲密的陪伴。”

03

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跟他相处的方式

讲到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障碍,有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就不太爱跟父母说话,是什么原因?张老师说父母需要反省,“是不是他想跟你说话时,你没有耐心呢?你总是说你很忙,你总是当着他的面做别的事情,而不是把专注力放在跟孩子对话交流之上。”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里,再常见不过了吧!当孩子有疑问来问你时,你有没有耐心仔细倾听呢?还是说“别烦我,我现在没空。你自己玩吧。”

 

张老师还说到了一个问题,是很多家长忽略的。不同年龄阶段,父母跟孩子的角色实际上是有交替的。”孩子到了四年级,更重要的他是要跟父亲交流,到了九岁以后,母亲对他的影响已经下降到40%以下,这个时候父亲需要出场。”对于父母角色的各自作用,张老师认为:

 

第一要有共识;第二个有分工;第三是出场的时间不同。

 

 

随着孩子越来越成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亲对孩子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社会能力的发展,品格的发展,责任心的发展,包括勇气的发展,父亲是自然而然的比母亲有更大的推动力。”这一点,我也深表赞同,我的小孩不到5岁时,我就独自带他出远门,我觉得这没什么,而孩子的妈妈就很担心,觉得要把孩子看管在家才放心。平时吃饭,她对孩子也不放心,吃虾怕虾壳太硬,吃排骨软骨怕不消化,吃鱼担心有鱼刺,鱼的眼睛也不能吃。我觉得只要他爱吃,餐桌上的食物都可以尝试。

 

张老师曾经在《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中提出了“女主内男主外”的观点,“女主内”指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情感的提出,情感的完善,情感的平衡与健康,更重要的是母亲通过爱的方式实现的”;“男主外”是孩子社会能力这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父亲来担当的。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的爱的平衡极为重要。

 

俗话说“严父慈母”,父母各有特点,应该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可以体现1+1>2的效果,如果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拆台,相互埋怨,孩子究竟应该听谁的呢?我还看过这样的段子,忍俊不禁之余感觉也说得很有道理。

张老师还以小学一篇课本为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父母爱的表现,爱的分工可以达到爱的平衡。

04

父母的鼓励让孩子更容易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价值。

张老师归纳河南名师的共性,其中有两点是父母陪伴在身边,自己很小就有兴趣爱好,并得到父母的鼓励。所以他建议父母对孩子的品行、特殊性不要做过早的、负面的判断。是啊,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看好自己,还有谁能鼓励支持自己呢?

 

张老师说有位家长说她的孩子三年级还要用口水吹泡泡,他说这样也很厉害,他支持,说这种爱好会让孩子迁移到发觉自己的与众不同。我也见过我的孩子用口水吹泡泡,我惊奇之余就拍照录像记录下来。

 

张老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成长就像一个抛物线一样,父母是一步步把他抛出去,但是只要有爱,这个抛物线是回归的线,看上去把他抛出去了,但是他会回到父母身上。无论你跟把孩子送到哪里,最后这孩子仍然是你的孩子”而形成天壤之别的是,“但是如果你没有爱,你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这个孩子都不可能跟你建立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张老师曾经调查初中生,总结了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三句话。这些话太熟悉不过了!张老师说这是没有跟孩子建立真正的人的交流。他引用曾仕强教授的话,中国人爱讲人际关系,但在家庭中并没有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因为不平等,只是附属、强弱、高低的关系。”在很多家长看来,一切都是围着学习转,从小就很赶。这三句话孩子从小到大都听得非常厌烦了吧。

 

从小尊重,从小鼓励,从小去推动,

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

作为父母不沮丧,不气馁,不恶语相向,

不恼怒,不表现对孩子的失望,

 

 

这就是张老师提倡的新的家庭文化,是把孩子当做真正的人去尊重。

 

“你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对孩子的生活状况都不了解,你对孩子成长的细节都不关心,你学了再多的理念跟方法,不就是一纸空文吗?”他说有很多家庭因为工作问题,夫妻两地分居两地工作是社会正常形态,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叫幸福。父母留下孩子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也是迫于现实生计的无奈,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有生活在一起,你才能保证孩子的精神健康,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才能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难题”他说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基本的事情就是儿童价值。找不出好的教育方式也许就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是最好的,伴随他成长。“童年对母亲的依恋,离开母亲一辈子都不能幸福。”

 

而对于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老师就一定要把孩子教好的这样的普遍看法,张老师就很不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品行教育、习惯教育和责任的教育,而老师的工作是要在父母完成品行习惯责任这些教育基础上锦上添花。如果家庭这几点做不到,再厉害的老师你都很难改变孩子的命运。”他说父母要有警觉,毕竟学校教育很难具体的落实到一对一。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能由父母来做,

责无旁贷,这就是低线,不可缺席。

 

他说很多父母注重高线,往往忽略了线。“一旦缺席了,还不清,还不上。”我刚听了一件事,有个读初二的孩子,平时在家喜欢吃的什么大人就让他全部吃,有时候一盘肉喜欢吃也是全部吃掉,父母也不说一声,现在长大了还是这个样子,平时也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然后这家长现在后悔的是在孩子小时没有带他去上辅导班兴趣班之类!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也见过有读小学几年级的孩子去包子店买包子,直接就说“菜包”,然后他家长对他说要讲“阿姨,我要买菜包。”这样的事情不会少见,感觉有些家长的做法是不是舍本求末、好高骛远呢?

 

再忙,下班的路都应该是回家的路,

夜晚的时间都应该是家庭的时间。

 

 

对照张老师的话,很多家长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

05

没有原则有大麻烦,家庭要有规矩。

张老师讲到督促孩子,管教从严要温和而又严格,一个是态度,一个是原则。他也回忆起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印象深刻。还讲了一个去英国的留学生,自己编造请假条被学校发现了三次,然后被退学回国。

 

父母要亲力亲为,生命在场,爱在场。

父母有责任心,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

如果父母都不管,放任自流的话,老师更不敢管。

 

他举例说有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打老师,小学继续打老师,说这个老师怎么帮扶呢?教育这个责任的一定是要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所有的教育方法,其实父母在场就是最好的方法”张老师很注重父母对孩子的正面作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你能够帮助他,你能够鼓励他,

你有对孩子怀有梦想,

这一切就转化成了一种真正的力量。

 

张老师还强调父母也需要学习,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你不关注他成长,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理解,你怎么跟他对话?”结合孩子的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九岁之后的孩子要开始说大话,他有梦想,他开始关注世界,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作为父母的也要调整教育的方法。

 

 

张老师举例子信手拈来,说有个大连的妈妈是中学老师,他的儿子也是教师,但母子十七年不说话,只因为小时被妈妈伤害过。还有一位父亲也是到了60岁跟儿子道歉,跟孩子说他身上的错误自己要负百分七十的责任,父子和解,他多年的肠胃疾病也随之好了。

张老师强调家校配合的重要性,家校共学,家校共育,这才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及时改正,找到有效的办法。做父母的都没有经过培训,但是做了父母之后需要自我教育。”假如有开办父母培训班的话,“如何做父母”是必修课程。

 

接着,他又举了个在深圳讲课的例子,有个外婆对她女婿很生气,他也不做家务,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看手机,会刷一个晚上的抖音,说这个父亲这样怎么能把孩子教育好?老人就觉得现在不教育孩子,以后麻烦大。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太常见了!在汕尾,不少父母也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言传身教。自己都不看书,怎么要求孩子喜欢阅读;自己爱玩手机,怎么禁止孩子玩手机呢?

 

张老师也支持生二胎,认为一个孩子难以教好。而两个孩子的家庭也有矛盾、如何教育的问题,比如说两个孩子间隔很大,往往是大的很委屈。张老师举了个很浅显的例子,“只有一个苹果,不能切的,你是给大的还是给小的?”张老师说一定是给大的,叫长者优先,长者为尊,这样他才有责任。反观很多家庭,“两个人同样做得好,表扬小的;两个人同意犯错误,骂大的。”导致小的恃宠而骄,大的心怀怨恨,大小不和,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太习以为常了,哪个哥哥姐姐不是在父母忽略的眼光中长大的呢?

 

最后张老师对今天的讲座进行总结。孩子的成长总是满足在前,引导在后。

就是情感上物质上身体上先满足孩子,

然后才能跟他讲道理,

如果你这种满足都做不到,

那这个道理就不成立。

 

这一句我们深有感触,太多家长喜欢跟孩子讲道理了,只是那么小的孩子他能够听得进去吗?卢梭曾在《爱弥儿》中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也有研究证明在孩子7岁前不适合跟他讲道理,因为他们主要是借助感官和身体的运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06

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好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益。

张老师说要为孩子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认为父母至少要读一本育儿的书。也强调了家庭更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把家庭的工作做好了,跟学校的配合就能更有效。

 

备案号:闽ICP备11014219号-1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1 福州三山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西湖校:88086068、87508765  金山校区:86392750 三叉街校区:88017666 蒙古营校区:8755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