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当蜗牛养吧,不再沉迷于抢跑,不再焦虑于攀比;
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像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要做你的妈妈啦,再去找一个更年轻、更漂亮、更耐心的妈妈吧。”
这是一段母女之间的对话,来源主持人李小萌,起因是女儿的拖延症。
比如我,每天就是行走的人肉加速器:
怎么还在看电视,8点啦......9点啦......都11点啦!!!
那孩子跟你同时学钢琴的,他都开始考级了,你咋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好?
自从当妈后,说的最多的词汇就是:快!快点!快点啊!可无论我多么歇斯底里,女儿总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妈妈,我已经非常快了啊,能不能不要催了啊?”在女儿磨蹭、拖延、不听话的无数个瞬间,我“痛心疾首”,绝望怒吼:我一遍遍拿起催促的鞭子,却收效甚微,最后疼在孩子身上,累在我心里。
直到无意间读到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我把孩子当兔子撵,可上帝的本意,就是让我把孩子当蜗牛养啊!
01
把孩子当蜗牛养,我终于认清——磨蹭才是孩子的天性。
每次在我三连问:作业做了吗?钢琴弹了吗?课文背了吗?20分钟后,她坐在钢琴面前,拿着作业本和课本,更加一脸懵:“妈妈,先做哪个?”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所以,面对父母一连串的指令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快点”,而是“我到底要做哪个?”
自从把孩子当蜗牛养,我就抓住了诀窍:
在单一指令下,女儿专注力变强了,效率变高了;在不催促的环境下,女儿不再诚惶诚恐,更有兴趣去学习了。
孩子上六年级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磨蹭,她担心孩子有多动症。结果,一番谈话和测试下来,医生发现小女孩一切正常,各方面能力都没有明显的问题。把孩子当蜗牛养,我终于认清——磨蹭才是孩子的天性。
每次在我三连问:作业做了吗?钢琴弹了吗?课文背了吗?20分钟后,她坐在钢琴面前,拿着作业本和课本,更加一脸懵:“妈妈,先做哪个?”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健全,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所以,面对父母一连串的指令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快点”,而是“我到底要做哪个?”
自从把孩子当蜗牛养,我就抓住了诀窍:
在单一指令下,女儿专注力变强了,效率变高了;在不催促的环境下,女儿不再诚惶诚恐,更有兴趣去学习了。
孩子上六年级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磨蹭,她担心孩子有多动症。结果,一番谈话和测试下来,医生发现小女孩一切正常,各方面能力都没有明显的问题。妈妈显然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仍旧固执地向医生寻求治疗方案。“如果你认为孩子有问题,有可能问题未必在于孩子,而在于你。”医生无奈表示:经常有父母拉着他们认为的“磨蹭”的孩子来就诊,有的孩子甚至才读幼儿园。有一个妈妈回答:“孩子接受能力差得很,只有10分钟。”
医生说:“能坚持5分钟就算正常了,你还要追求多长时间呢?”
02
是啊,作为父母,我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快和慢。
“我们欠孩子一场‘慢的教育’。家长应该明白,正确对待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的确,当我们嫌弃孩子磨蹭的时候,可曾想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自从把孩子当蜗牛养之后,我彻底放弃了跑、跳、追,选择尊重孩子的小世界里的“爬”。
感知孩子的成长节奏,我才发现:她的每一天,都有微小的进步。
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一心盼望儿子成才,却惨遭打脸:“儿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不好”。为了让儿子学习成绩上去,妈妈用尽了方法:报班、请一对一家教、为儿子刷奥数题以便辅导......结果适得其反,儿子因为熬夜身体变差,才四年级就戴上了近视眼镜。“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的孩子,确实资质平凡。”“我突然很感动,我想,我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自食其力,不管是做厨师也好、做保安也好、当一名快递员也好。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就这样长大、变老。”
妈妈是硕士,爸爸是博士,一心盼望儿子成才,却惨遭打脸:“儿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不好”。为了让儿子学习成绩上去,妈妈用尽了方法:报班、请一对一家教、为儿子刷奥数题以便辅导......结果适得其反,儿子因为熬夜身体变差,才四年级就戴上了近视眼镜。“我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我的孩子,确实资质平凡。”“我突然很感动,我想,我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自食其力,不管是做厨师也好、做保安也好、当一名快递员也好。
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就这样长大、变老。”
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曾指着学校说了这样一句话:
自从把孩子当蜗牛养,我不再盯着她最大的缺点,更多学会接纳和发现。就算追不上又能怎样呢?她已经是一只尽了力的蜗牛啊!她的坚持、努力、自律......难道不是比一句“优秀”更耀眼的闪光点吗?
我相信,真正优秀的孩子,永远不是比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
我连忙竖起耳朵准备取取育儿经,结局却让人大跌眼镜:就拿王楠来说吧,一开始是借着锻炼身体的理由让孩子练球,想把孩子往专业路上引。几年之后,王楠绝望了:“经过几年的训练,我觉得只能是锻炼身体了。”“我是专业队员退役的,我特想孩子打好,结果就会发火。
所以孩子会说,妈妈我们不要打乒乓球了,明明关系很好,最后你也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什么都能凑合,但一说打乒乓球这事,我就凑合不了,真教不了孩子。我把孩子送教练那里,一共2个小时。我进去才20分钟,就压着火,快烧着了的感觉。”女儿笑笑一上场就不小心把球拍摔了出去,我正坐等大魔王妈妈翻脸。把4个孩子全部送进名牌大学的黑幼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没希望了,其实如果做到慢养,这样的孩子将来可能更优秀。
孩子的教养要慢慢来,多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慢慢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
当我放下焦虑,把更多精力投入在关注亲子关系上,才发现:
给孩子一片爱和宽容的沃土,蜗牛也能迅速蜕变、加速成长。
04
以前看过知名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一段: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立竿见影的教育是神话,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倾注耐心的等待的过程。不急躁、不焦虑,陪着蜗牛小孩慢慢来,孩子舒服了,我也神清气爽了。
我也坚信,那个“磨蹭”的小蜗牛,走得慢,但一定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