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博 联系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福州三山培训学校 > 学  苑 > 家长沙龙 > 同样挨批评,有些孩子长进了,有些孩子却要跳楼,为什么?

同样挨批评,有些孩子长进了,有些孩子却要跳楼,为什么?

2021-01-26 10:27                            未知点击:



最近一提批评孩子,好多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现在的孩子可批评不得,否则不是杀人就是跳楼!”

 

的确,这两年光我们看过听过的,就有不少起极端事件。虽然个中原因我们并不完全完整地清楚,但在有限的媒体报道中,都不难发现很多都源自一个共同的细节——家长刚刚批评完孩子,与孩子发生了冲突。

于是批评,便成了点燃孩子怒火、分裂家庭的原罪,说深了不行,说浅了不是。

 

可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孩子在听到父母批评后,虽然也会不开心,但他们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来改正,甚至事后还会感谢父母曾经指出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同样是批评,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对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家长太溺爱孩子导致他受不了一点委屈,或者内心太脆弱抗压力差,又或者父母施压太重等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不过,最近读到的一系列论文,突然让我意识到,批评之所以能被演变成极端事件,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过,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消极情绪也是有区别的——不是家长不能批评,而是应该希望孩子在批评后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是仅仅感到羞愧。

 

比如孩子算错了一道数学题,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

反应①:“这道题你忘进位了,下次要注意。来,我们再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进位的计算……”

 

反应②:“这么简单的题还错?你可真笨、没用的东西。”

 

表面上看,这两句话都是批评,都是在指出孩子的错误。可是,在孩子看来,它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一个让人自省,一个导致羞愧

第一种批评,孩子听了是什么感受呢?

 

网上有个女生回忆自己小时候,做错题后,妈妈总会摸摸她的小脑袋问:“你尽力了吗?现在弄懂了吗?”然后跟她一起分析错题,举一反三。

 

她说:“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以后要认真点。不过有一个开明的妈妈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不用担惊受怕,学会对事不对人,学会思考、尊重独立等等。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对别人也更友好。”

 

“自省”就是孩子当时最大的感受。虽然也会因为做错题而不好意思,但孩子会思考自己该如何改进。

 

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美国教育界现在说批评都不用criticism这个词了,而是换成了constructive feedback,翻译过来就是有建设性的反馈。这个词简直一语中的,指出了批评的本质和关键的因素。

 

首先,批评是一种反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回应。

 

其次,正确的批评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就是必须要对孩子有帮助、有益处。

图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不应该害怕孩子犯错误,但不希望看到孩子从错误中一无所得。选择一起分析、解决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就是在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放在如何进步、如何更优秀上,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省。

 

所以,这样的批评之下,孩子一定会大有长进。

但是,第二种批评则更像是羞辱,孩子听了是什么感受呢?

 

知乎上有个人这样回答“经常被父母骂‘你没用’,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遍遍自我怀疑,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啊,好像父母说得也没错,我确实没用,不仅干啥啥不行,还懒,呆笨木讷……”

 

言语之间全是对自己的否定。

 

因为此时父母对自己“笨,没用”的指责已经不是针对错误本身了,而是直接用下定义、贴标签的方式把孩子全盘否定了。它掀起的负面情绪指向的是自我,孩子深深的羞耻感也就产生了。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批评除了让孩子自我否定外,没有任何一点儿建设性作用。

 

所以,都是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简单来说,

有建设性的反馈,让孩子自省,而自省指向特定行为:“我犯了一个错误。”

 

羞辱则让孩子感到羞耻,而羞耻指向核心自我:“我就是个错误。”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自省和羞愧的区别,这里特意跟大家分享国外一个专家做的总结:

羞愧

自省

关注整个自我

关注损害行为

觉得自己很糟糕

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糟糕

自问,我怎么能那么做?

自问,我怎么能做那样的事?

极度沮丧,认为自己有很大缺陷

适度伤痛

深信自己无法控制不良后果

相信自己能控制不良后果

想要退缩、回避、逃跑

感到紧张,懊悔

推卸责任,攻击自己或他人

主动修复伤害,做出弥补

责怪他人,找替罪羊

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一个孩子来说,批评后是善于自省还是感到羞愧,何止只是名称、概念上的差别,而很可能会关系到他们日后可能会有的人生风险。

批评不当,娃长大容易走歪路

心理学教授June Price Tangney曾经带领团队针对羞耻和自省做过一项研究。

 

1990年,他们从九所公立小学招募到380名5年级的儿童及父母,这些孩子年龄在10-12岁之间,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容易羞耻”和“容易自省”两组。此后分别在孩子上7年级、8年级时和满18岁(18-21岁)后,进行了追访。

 

结果发现:儿时羞耻感强烈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实施危险行为。

 

容易感到羞耻的孩子会更早开始饮酒、使用海洛因或其他药物,开车频率高且容易有无保护的性行为。

 

儿时容易自省的孩子,成年后则更倾向于保护自己。

 

成年后不太可能饮酒或饮酒年龄较晚,使用海洛因或大麻等毒品的可能性更小,开车频率较低,不太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而且被逮捕、进监狱或被拘留的可能性较小。

 

也就是说,小时候是不是容易感觉到羞耻,是可以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会不会走歪路的有效因素之一。

可能看到这里,会有家长感觉不解,我就是批评两句,能上纲上线到这个程度?

从批评到跳楼,漩涡始于一件小事

对上面的研究,研究人员给出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容易产生羞耻感的孩子不太容易承认自己错了,而是倾向于合理化行为、歪曲事实。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死不认账。

 

但是,容易自省的孩子则会主动承认错误,还尽力弥补。

 

一个是“死不认账”,一个则诚实主动,很明显,后者更容易受老师和他人喜欢。研究中也发现,哪怕只是在初中,常常活在羞耻感中的孩子就已经不太受欢迎了。

 

就是这一点差异,决定了孩子会选择极端行为还是改正错误。

 

羞耻感→死不认账→不受欢迎,人际关系差→遇事愤怒、敌意强,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自省→主动承担责任→大受欢迎,朋友多且长久→遇事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强→更受欢迎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满满的羞耻感开始让一个孩子沦落。而自省,就像盾牌一样保护孩子始终面向阳光。

看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改正错误,有的孩子却要跳楼或者杀人了吗?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其实都是积累的结果。那些因为父母批评一句就闹着跳楼、自杀甚至弑父弑母的孩子,可能内心早已被羞耻感给吞噬了。

 

只是,他们的绝望消无声息,无人知晓。

 

但另外一边,即便说孩子“笨、傻”,父母就真的认为孩子这么不可救药、让人讨厌吗?

 

并不是这样。

 

就像有个女孩在文章《笨》里吐槽妈妈,一年说了一万个“笨”字。可当记者采访这个妈妈时,妈妈却说:

 

“我的本意不是责怪她,就是希望她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

我想绝大部分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也是有自尊,有情绪的生命个体,是人。谁会喜欢“觉得自己糟糕透了”的感觉?

 

说到这里,《新生日记2》里Jasper一家人面对孩子犯错时的反应,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因为他们不仅从始至终没有用负面标签让孩子滑向羞耻的深渊,而且还完整地展现了正确批评的闭环。

批评的正确打开姿势:

 

① 孩子犯错后,明确指出来

 

② 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③ 给孩子空间消化情绪

 

④ 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

 

⑤ 孩子认错后,重新接纳他

 

让孩子认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良性的沟通方式。有评论说,Jasper的表现展现了超高情商,但常爸想说,与其说是高情商,不如说是家人创造的友好、宽容氛围,让他拥有了面对错误的勇气。

 

尽管现在都在提倡正面管教,认为表扬和鼓励是更好的形式。但我依然认为孩子需要批评。因为未来他走向社会,脱离了父母保护圈以后,一定会面对质疑、批评,甚至是对抗。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批评、面对压力,疏解不良情绪。

 

只是,在我们张嘴批评孩子之前,提醒自己一句:

 

“我是在羞辱他,还是在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

 

 

 

 

 

 

 

备案号:闽ICP备11014219号-1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1 福州三山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西湖校:88086068、87508765  金山校区:86392750 三叉街校区:88017666 蒙古营校区:8755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