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Google十年,感悟到华裔孩子最缺乏的3种软技能
就我自己而言,与西方同事共事久了,会很明显的感受到自己与西方人比,在某些软技能上的弱势。与跟自己类似的华裔一代移民聊天,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这与我们的文化和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想象一下身边的一代华裔是不是很多都是:勤奋,有技术,分析能力强,执行能力强,会上讲话不多,不善社交,任劳任怨。
但又有多少华裔是:善于表达独到的观点,活跃积极,沟通能力强,幽默感,掷地有声,一呼百应?
勤劳靠谱,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往往后者在美国的职场上更容易获得晋升。与其带着“受害者心态”抱怨,我们不如用心认清并提高自己缺乏的软技能。由于自己在美的职场体验,也会更加明确该培养孩子什么,让他们具备未来职场上最需要的核心软实力。
结下来,我认为下面这3个软技能是华裔,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华裔最不擅长的,比起拼奥数练钢琴,这些能力也许更值得家长用心培养。
01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
做到上面3点并不容易,我们大人都很难做到。对于孩子,更需要刻意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是最值得家长上心做的一件事。
02、Communication Skill 沟通能力
我曾经也在沟通方面做的不足,明明是可以跨组协作的工作却大包大揽的自己扛下,累不说,最后质量也不高;有时自己做出成绩的项目明明有巨大的跨部门影响力,却没有想办法让更多的团队了解。
关于沟通,我从我美国老板那里学到很多。
首先,合作与互惠:能与人合作的项目尽量与人合作,取人所长。无论是同组的人还是跨组的同事,预先选好合作人选,并清楚传达对对方的期待是什么,需要人家做什么,如果获得同意,就可以把能分配的任务分配出去。这一步就是想做领导必须学会的“Delegation”,如果你的项目足够有影响力,不难找到愿意合作的同事。做为感谢,你可以把自己手上的资源交换过去,或者未来这些同事如果有需要你效力的地方,你也一样鼎力相助。
其次,“When you sell something, sell 3 times”. 其实与"重要的事说三遍"类似, 但这三遍不是跟同一个人说,而是跟至少3个利益相关者或团队分享。比如, 如果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有了阶段性的进展,千万不要藏着掖着,而要及时的跟相关的团队或客户分享,让大家了解工作的进度。不要怕提前排一些Recurring meeting 定期会议,充分利用每周一次,或者每个月一次的定期会议做及时的沟通。
如果你负责的项目有了成果,千万不要只跟自己的老板和组内部的人说,而是需要想方设法的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运用你的成果:跟相关跨组的人讲,跟跨级别的大老板讲,并寻求更多可以分享的渠道。分享的渠道越多,越容易证明自己的影响力。
再次,除了正式的沟通,平时私下的打交道也必不可少。每次会议正式开始前,美国人喜欢“chit chat”,就是一种简单的互相问候,聊聊天气,自己周末干了什么之类。很多华人不喜欢这种5分钟的小谈话,往往直入主题,很显突兀。但往往是这种简短的小对话会帮助自然的破冰开场,还说不定能挖到与会者的兴趣爱好,借机建立私下的联系。
总结来说就是,要经常教育自己和孩子有能多说的机会就多说,对于比较内敛的华裔来讲,你认为的over communication到了西方文化里也许正好是最合适的量。
03、Public Speaking 公共演讲
Presentation是我自从来美国上大学以后感觉每周都在用的一个词,也头一次发现“公共演讲”竟然是必修课。在美国,演讲辩论是家常便饭。美国的教育从小重视孩子的演说能力训练,各个学龄段都有演讲课程,充分培养孩子敢于参与、敢于发表意见的自信心。
美国人视口才为立身之本。在美国,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就会面对众多社会活动,从幼儿园期间的每周分享”Show and Tell”, 到小学高年级的社团竞选、课外活动组织、筹款等。这些活动一般都由学生自治、自发,组织者的组织力、号召力和感染力是活动能否圆满成功的关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导力,而演讲能力则是其中决定性的能力之一,因此他们在这方面可谓实践出真知。口才是逻辑思维、幽默感和社会阅历等多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口才,才能被人群所接纳。
在重视口才的大环境下,在美国职场,Presentation有多重要就不用强调了。但把presentation做好也是一门学问,往往在职场上只是传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注意:
4)开场的幽默或故事,增强代入感,活跃气氛
不想娃也重蹈我们的“覆辙”,对于现在还小的小朋友们,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华裔娃,多培养公共演讲能力绝对是件可以长期获益的事。